2025年7月23日,拉贾斯坦邦印巴边境的夜空被战机的轰鸣声划破。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编队紧急升空个人配资,直扑与巴基斯坦接壤的敏感空域。
这场代号为“辛杜尔2.0”的演习将持续三天,除了阵风,幻影2000、苏-30和印度自研的光辉战斗机也悉数亮相。
演习区域距离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仅一步之遥,印度官方坚称这只是一场“预先计划好的例行训练”,但雷达屏幕上密集的光点,绷紧了国际社会的神经。
印度空军此次军演时间定在7月23日至25日,地点位于拉贾斯坦邦的战略沙漠地带,紧邻巴基斯坦边境。印度政府已针对该地区空域发布航行通告,警示民航飞机不要进入特定空域。
印度官员对外宣称,军演将模拟各种战争场景,包括空中和地面目标,并涉及复杂的夜间行动。
从表面看,这似乎是印度年度常规演习的一部分。印巴边境长期处于高度军事化状态,印度每年都会在边境附近举行类似演习。
然而今年的时机选择充满玄机——演习恰逢特朗普“五架印度战机被巴方击落”的争议言论发酵不到一周。
演习阵容也值得玩味。曾在“57空战”中被击落的阵风战机成为主角,印度还特意邀请12国武官现场观摩,其中法国代表团重点关注阵风的战术改进。
阵风战机重返战场,揭开了一段印度不愿面对的伤痛记忆。
2025年5月,在印巴爆发的“57空战”中,巴基斯坦宣布使用中国歼-10CE战机和霹雳-15导弹击落了包括三架阵风在内的多架印度战机。印度政府始终否认这一说法,坚称阵风战机是因机械故障坠毁。
为挽回声誉,印度政府曾派出7个代表团到世界各国进行解释,并组织长达10天的全国性庆祝活动,宣称“朱砂行动”取得历史性胜利。
法国达索公司却确认阵风战机确实在空战中被击落,法国政府更将责任归咎于印度飞行员的操作失误。
7月18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私人晚宴上的一番话成为导火索:“巴基斯坦人干得不错,打掉了五架印度战机……要知道那些法国飞机(阵风)贵得离谱。”这番言论在印度国内引发政治地震,反对党要求莫迪政府给出真相,民众愤怒情绪高涨。
军演成为莫迪政府的政治救赎。通过高调展示阵风的存量和战备状态,印度试图重塑军队威信,转移国内对经济下滑的不满。
此次军演远非简单的武力展示,而是承载着三重战略信号。
对内稳定民心成为首要任务。特朗普言论引发印度国内“战损恐慌”,阵风战机群的紧急升空画面在印度各大电视台循环播放,配合激昂的爱国解说,试图将舆论焦点从“损失”转向“力量存在”。
对巴极限施压则是第二层考量。印度拒绝重新回归印度河水使用的国际公约,导致巴基斯坦下游农田灌溉问题恶化。作为反制,巴方加强了对印度航班的空域管制。
印度此次军演明显是对此的强硬回应——通过展示压倒性常规军力,警告巴基斯坦印度仍掌控局势主动权。
军演还是印度的国际形象修补工程。在特朗普言论重创印度军事声誉后,新德里急需向全球军火买家证明“阵风”的可靠性与印军的掌控力。
埃及、卡塔尔等八个采购国已向达索公司发去质询函,质疑SPECTRA电子战系统在实战中的表现。
印度军方为此次军演做了针对性技术准备,意图一雪前耻。
演习中,印度空军特别设置了“超视距对抗科目”,让阵风挂载射程120公里的“流星”导弹,模拟在高原环境下对抗巴基斯坦歼-10C的霹雳-15导弹。这一设计直指5月空战中阵风被指在超视距作战中落败的痛点。
苏-30MKI也进行了装备升级。印度从俄罗斯紧急引进了“喜马拉雅”电子战吊舱,测试对抗歼-10C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效果。幻影-2000战机则从以色列引进了“德比”中距导弹,将射程勉强提升到80公里。
在战术层面,印度空军演练了“导弹-战机协同突击”战术:先用“布拉莫斯”巡航导弹饱和攻击巴基斯坦防空阵地,再让阵风战机携带“斯卡普-EG”隐身巡航导弹实施精确打击。这一战术意图复制2019年空袭的所谓“成功经验”。
印度还出动了新部署的S-400导弹系统参与演习,尽管该系统在拉贾斯坦邦沙漠地形中存在雷达波衰减严重的问题,对低空突防目标的探测距离缩水达40%。
面对印度的军事施压,巴基斯坦展现出体系化作战的优势。
巴空军已在拉合尔、木尔坦等前沿基地部署了2个歼-10C中队,每架战机携带4枚霹雳-15和2枚霹雳-10导弹,形成“超视距拦截+近距格斗”的完整链条。
从中国引进的ZDK-03预警机已完成升级,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后,能同时跟踪200个空中目标,指挥半径扩大到400公里。
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则体现在三个层面:武器供应方面,除了已交付的20架歼-10C,巴基斯坦还秘密接收了12架升级后的JF-17 Block3战机;技术升级方面,中国专家团队为巴方红旗-9BE防空系统加装了反隐身模块,使其对阵风的探测距离从80公里提升到110公里。
最关键的是战略威慑——中国在喀什地区部署的东风-26导弹,射程覆盖印度全境个人配资,形成了 “你打我朋友,我打你本土”的制衡格局。
长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